-
定西马铃薯:小土豆撬动百亿级产业链的富民实践
在甘肃省定西市,一颗颗不起眼的马铃薯正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传奇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全产业链升级,这座"中国薯都"已形成从脱毒种薯繁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体系,成为带动区域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。 一、历史积淀与现代转型的双重奏 定西马铃薯种植史可追溯至清代,但真正实现产业化跨越始于2004年。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双轮驱动,将传统作物转变为战略产业。在安定区,马铃薯种植面积十年间增长近8倍,规模化种植比例达90%以上。 二、科技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 依托国家级种薯繁育基地优势,定西建成全球领先的"脱毒苗-原原种-商品薯"四级繁育体系。2023年数据显示,当地年产脱毒种薯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%,其中高端原原种出口中东、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。 三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定西模式 27家万吨级加工企业形成淀粉、全粉、休闲食品三大产业集群。值得关注的是,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技术突破使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,广泛应用于医药、纺织等工业领域。冷链仓储能力突破350万吨,实现"季产年销"的供应链优化。 四、品牌战略打开价值空间 "定西马铃薯"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评估达158亿元,衍生出37个注册商标。通过电商渠道,马铃薯制品年网络销售额增速连续三年保持40%以上,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网络。 五、主食化战略开辟新赛道 响应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政策,当地开发出6大类80余种主食产品。技术创新使马铃薯全粉添加比例突破35%,相关产品已进入全国2.6万个商超终端。试验田采用"草膜三覆盖"技术实现亩产3.5吨,为原料供应提供保障。 六、联农带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通过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30万农户嵌入产业链各环节。数据表明,马铃薯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连续八年超20%,带动12.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。 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,马铃薯产业正以每年15%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。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集群的蜕变之路,定西为西部干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2025-08-23
-
【安定区招商】定西市深化"精"字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
定西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,通过深化"放管服"改革,创新推出系列精准服务举措,有效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。国家税务总局定西市安定区税务局聚焦"精"字要义,在服务平台建设、服务细节完善、人才队伍培育、团队文化塑造等方面系统发力,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营商环境优化模式,为市场主体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精研细思构建高效服务平台 定西市安定区税务局通过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,全面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1个工作日内。建立容缺受理机制,对非关键性材料缺失的审批事项实行先行办理。创新推出税邮专递服务,实现涉税文书"零跑腿"送达。推行"一窗通办"改革,将原需多窗口办理的涉税业务整合为综合窗口统一受理。落实"不来即享"政策,通过大数据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,直接兑现税收优惠政策。这些改革举措使企业办事效率提升40%以上,年均减少纳税人往返办税服务厅3万余次。 二、精益求精完善服务细节标准 拓展绿色通道服务范围,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、高新技术企业等提供优先办理服务。建立"一对一"涉税咨询辅导机制,组建专业团队为重大项目提供全周期税务服务。全面推行"好差评"评价系统,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。创新开展"税务体验师"活动,邀请企业代表实地检验服务流程。实施"首违不罚"清单制度,对清单内16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。这些精细化服务措施使纳税人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6%以上。 三、取精用弘培育专业人才队伍 定西市安定区税务局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,全年开展业务培训12期,覆盖全体工作人员。建立"导师制"培养机制,为新录用人员配备业务导师。组建税收政策研究小组,定期开展业务研讨和案例解析。设立"业务大讲堂",鼓励骨干人员分享工作经验。实施岗位轮换制度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通过系统化培训,工作人员业务测试合格率达100%,政策解答准确率提升至98%。 四、聚精凝神打造协同团队文化 建立"项目制"工作模式,打破部门壁垒组建专项工作组。完善绩效考核体系,设置营商环境专项考核指标。开展"金点子"征集活动,全年收集优化建议87条。组织团队建设活动,增强队伍凝聚力。建立典型选树机制,评选服务标兵发挥示范作用。通过文化建设,形成"人人都是营商环境"的工作氛围,团队协作效率提升30%以上。 定西市通过系统化实施"精"字改革,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的营商环境优化体系。相关做法被甘肃省税务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,并入选全国税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。第三方评估显示,定西市企业开办便利度、纳税服务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均位居甘肃省前列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2025-07-14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